日本事務所施工階段的設計檢討流程.下篇.跨國合作案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Site

[貼心小提醒,本篇文略長,建議選個悠閒的時間邊喝茶邊閱讀喔。]

欽點既上篇的日本的施工階段系列文章後倏忽已過一季,真的很抱歉拖稿嚴重,肇因於小女子因為跨國合作案而被外派日本海外,二三月經歷各種大遷徙,能夠代表日本事務所其實是一件很令我自己有點心驚膽戰的事,畢竟對於自己在日本三年的左右的工作經驗還沒自信到自己在日本海外獨當一面的地步,但所有挑戰背後都是滿滿的成長,即使各種艱難都想辦法面對和解決。其實一直很感謝在日本本社越洋協助我的資深建築設計師,也就是我的直屬前輩,他成為我唯一最強的後盾,放飛我(?)在日本海外與世界溝通協調並為一個工程施工階段的設計和施工品質做第一線把關。非常剛好,這一篇的跨國合作案我成為正經歷其中的現場人員,可以同時分享一些我目前的心得。

此篇為施工階段系列文章的下篇,還沒看過前篇以及上篇的建議先去找來看看喔(傳送門在下面)。這一篇將介紹我目前在日本以及跨國工作經驗下所觀察到、學習到的日本事務所內部以及工地現場施工階段設計檢討操作方式,供大家參考,當然不同事務所.設計公司與不同案子的契約條件下其操作模式會有不同之處,敬請參酌。希望對在日本進行跨國案工作的建築人們以及想了解日本建築界跨國案操作方式的人們有所幫助。

日本事務所施工階段的設計檢討流程系列文章

從這三篇文章你將可以學到:

  • 日本的監造觀念和台灣有什麼不同之處。
  • 日本事務所在一個建築設計案進到施工階段後,是怎麼在現場以及事務所內部持續做設計檢討的。
  • 如何建立與施工單位及下包廠商的強連結合作模式。
  • 為何多數日本事務所或設計公司堅持親自派建築設計團隊常駐工地現場。

讓我們來談談施工階段日本跨國案是如何持續做設計檢討的。在上篇我們用戰場為譬喻,相信大家已經對於建築案施工現場的狀態,以及建築設計監造團隊的任務內容能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樣的業務內容在跨國合作案時又會是怎樣的一番光景呢?

在施工階段的跨國合作案我將以以下五個面向來做經驗分享:

  1. 跨國合作的基本前提:語言不應該成為合作的障礙
  2. 跨國團隊合作的藩籬:現場議題的共享與分責其實沒那麼單純
  3. 施工成功的關鍵核心:施工圖體系的建立與施行
  4. 跨國設計檢討與決策:事前計畫、事前檢討、事先布局的重要性
  5. 定期現場視察的重要:所有細節與視察關鍵在有經驗者的雙眼裡將會無所遁形

1.跨國合作的基本前提:語言不應該成為合作的障礙

在前篇我們說到現場的情報需要盡量快速而精準地傳達給本社(總公司),在跨國合作案的時候想必會會出現語言不同的議題,畢竟全世界只有日本使用日文,日本以外的國家使用著各式各樣的語言,而如何流暢的用日文以外的語言和當地人溝通成為一個基本。畢竟,工程不會因為你溝通不良而停工等你翻譯好再繼續施工,每天都是成本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

顯而易見的是這件事的解套方法有兩種:一個會講當地外語的日本人,或,一個會講當地語言和日文的非日本人。而我的個案就是我是會講中英日的正社員,就被外派去需要中文的現場,也就是說我成為了跨國案的前哨人員。而我們公司另一個在瑞士的案子則是外派日本人去蘇黎世,現場使用英文以及德文為主,而該名員工在現場常駐期間邊學德文,幾年回來德文也學有所成,是個雙向成長。

不過,我們不得不說建築現場的各種專有詞彙如何轉換為另一個語言都是需要各種學習,例如我也是在努力記憶各種建築專有名詞的日文,光是大量的鋼結構專有名詞:層間變位、填角焊接、全滲透焊接、加勁板、吊耳等就記不完,更別說各種建築材料和工法的名詞,對我來說都是各種燒腦挑戰。但最難的無非是即時口譯,跨國連線會議的即時口譯往往讓我很精神緊繃,除了必須訓練自己左右耳雙聲道一邊聽日文一邊聽中文外,還要講日文的同時即時用中文回答會議的問題,真的很容易會後氣力放盡。

2.跨國團隊合作的藩籬:現場議題的共享與分責其實沒那麼單純

跨國案的藩籬不單純自於文化意識的衝突與相互理解,更多的來自於同樣身為建築產業但各個國家的建築產業文化還有技術畢竟是不同的,還有一些制度層面的差異。簡言之,我們先要有一個觀念,日本的建築產業在施工技術和現場管理是走在世界很前面的,因此當出現施工技術還有工法﹑加工製造能力的差異時,應該看作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以及考驗設計的機會。如何用用一個當地可行的技術和工法來完善一個設計,解決現場的問題會是考驗建築師的時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現場監造人員在跨國合作案時勢必會有所謂的在地建築師團隊以及日本派往海外的團隊,兩個團隊之間的合作模式有時也跟一個工程案的契約形式甚至經費分配有關,因此在施工階段的分工與責任議題也會是需要小心的事,畢竟沒有人希望合作夥伴事後變冤家。分工與合作、釐清彼此權責會幫助跨國團隊更能有效的運作,而我個人認為要建立跨國團隊的共同願景和意識其實是重要的,就像之前我說過的當責與負責一般,即使是不同的團隊,只要大家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完成一個好的美的建築」,而全員把這一事放在自己的專業之上去執行,在各種現場資訊的處理上相信也能處在一個互相協助的正向基礎上。

3.施工成功的關鍵核心:施工圖體系的建立與施行

施工圖非常重要。然而這件事究竟在那些國家裡被徹底執行不經會令人打上問號,毫無疑問的日本的施工圖體系和制度已近乎內化在建築產業裡。然而,就我目前的經驗來說台灣的建築產業徹體落實施工圖的比例並非很高,非常多的工程直接拿細部設計圖做為施工圖,直到施工時發現各種碰撞和需要整合的地方再趕快找建築師商討解決方式,更甚的施工單位或人員會「用自己的想法直接做掉」,這是所有建築師都不樂見的事。如果你看過日本的施工圖你就會強烈的知道施工圖與細部設計圖的巨大差異(考慮之後來寫日本的施工圖系列文)。

施工圖應該由專業的廠商和施工單位來提出給建築師,施工圖的用意顧名思義在於將細部設計圖說轉化成真正施工和製造時的圖說,它必須整合龐大的資訊,一個工項的施工圖往往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工程,所有相關聯的工項必須一起進來整合然後被繪製成極度詳細的施工圖說,它是在任何一個工項開始施工前最重要的一環,因為透過施工圖的整合,施工單位以及建築師將能事前發現問題並事先解決,以達到整個工程最大也最經濟的效益。

舉例來說:鋼結構施工圖說必須整合機電空調工程的配管配線、電梯工程施工圖的設備尺寸和立柱環梁檢討、樓梯的接合細部整合、外牆系統施工圖的整合等。因此,好的施工計畫就是事前將全案的施工圖工項和清單做整合排成,並超前部屬的清設計圖,然後整合並繪製出施工圖在各工程開始前即已先和建築師做過充分釐清,如此也提供建築師有足夠的時間做施工圖上設計的調整,廠商也比較有餘裕去配合,一同完成一個最佳的施工品質和結果。建築師都不樂見直到已經施工才發現問題,屆時不只有時程的壓力,能夠調整設計的空間也大幅縮減,甚至只能以最下策的方式勉強收掉,如此一個好的建築設計案不免會增添一筆不完美之處,甚是可惜。

跨國案的施工圖對日本的設計單位來說非常重要,因此基本上所有的施工圖都幾乎要回傳給日本的公司或是由派駐在現場的日本正社員做確認並給予修正意見,以意匠設計為主的日本公司大部分會主要專注在土木建築的施工圖,機電施工圖傾向於確認其整合上是否與建築有相衝的議題。日本團隊對於改施工圖是毫不馬虎的,其考量之細膩往往讓我大開眼界,身為派駐日本海外的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把當地第一手拿到的施工圖馬上傳回給日本,然後自己也開始審視,並拿起紅筆開始改圖,而我改出來的問題與我日本前輩改出來的程度完全不同(笑),或許這也跟日本的建築教育有很強的結構學基礎有關,一些構件的尺寸日方會希望知道其計算的邏輯和其可以縮小或變細的極致為何?例如:為什麼這個銜接縫要12mm,如果鋁材的熱漲冷縮條件只要8mm的話我可不可以只要10mm就好?以及,這支角鋁在風壓計算下的最小尺寸是什麼?你風壓計算是和規範適用哪國的,如果我改變螺栓位置和尺寸是否能仍夠達到強度需求然後這個構件變小一點?之類的種種修正細節,往往如果對方沒有技師在場可能都會被問得答不上話來。簡言之,所有的數字都應該要有理由,而在知道其背後的邏輯之後我們就可以在這邏輯之上調整施工圖的設計。

施工圖體系若能在跨國合作案上被順利建立並運行,相信對一個建築案來說是莫大的助益,而且還能從中學習到日本的施工圖技術和設計方法,即使起步或許艱難許多,磨合更是需要眾人的努力,畢竟日本真的看設計看得極細,可能會讓廠商改施工圖改到抓狂,然而以另一個角度來看,都是一個互相學習成長與知識技術交流的過程。

4.跨國設計檢討與決策:事前計畫、事前檢討、事先布局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施工圖可以說是由施工單位主導的重要業務,做得好就能為廠商和建築師以及業主一同降低風險成本並為工程帶來最大效益。而,日本的設計單位在施工階段可不是乾巴巴的在等廠商交施工圖來,而是早已超前部屬的開始執行各種設計檢討。細部設計階段結束並不代表設計就此完結,許多細部設計階段未能處理得完美的部分往往在施工階段日本的公司仍會不厭其煩地透過製圖、手作模型、3D渲染圖深入設計,甚至找顧問討論,希望直到在被蓋出來前都能將設計調整得更好更到位。

而往往也在這過程中或事先知道許多廠商後續繪製施工圖將會遇到的檢討議題,因此事先調整設計將問題解決,然後在廠商開始畫施工圖前將日本檢討後的設計調整提案提出和廠商以及業主溝通協調,如果沒有太大預算差異或是爭議性問題,甚至此修正設計有優化之效,業主以及廠商接受的可能性將會非常高。可說是利於三方的最佳途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家案以及私人案的制度不同,因此在執行上需要布局並策略性的施行才能遂其目的。

5.定期現場視察的重要:所有細節與視察關鍵在有經驗者的雙眼裡將會無所遁形

跨國合作案的另一個重點無非就是現場視察了。由於主持建築師往往只能透過定期彙報來知道工地的施工狀況,但一個建築物是否被好好地蓋起來是一個案子的成敗,因此,出差前往當地視察工地施工狀況和品質並直接與當地的業主和施工單位高層溝通交流,往往對一個案子施工階段的品質和施工圖設計調整會很有助益。

建築,是很吃經驗的一個產業,所有的歷練會磨練一個建築設計者的雙眼和大腦,連貫所有知識和細節形成一個綿密的網絡,單看一個細節要能聯想到眾多面向從微觀到巨觀、從抽象到具象,資深的建築師看出的問題往往比年輕建築師縝密得多。而同時,建築設計的美學也是有點主觀的,不同建築師所認定的美也各有不同,因此,不來施工現場走一遭,直到建成才來往往會漏失一些在施工階段調整建築細微美感的機會。

現在因全球肺炎影響,國與國之間的航線銳減,國門緊閉,造成出差前往海外是一件既耗時又耗費金錢與心力的事,現場視察窒礙難行,往往也造成跨國建案的重擔落在了派駐於當地的前哨人員的身上。如何變向的應用科技技術來讓日本的建築師團隊能夠越洋即時掌握現場施工的細節,也成為一大挑戰。

▼△

以上五個關於跨國案在施工階段的設計檢討與決策執行重點是目前就我個人工作經驗上的觀察所歸納而出的面向,相信面對不同案子、不同公司文化以及契約構成要素也會有一些操作方式的差異,但依舊希望這些經驗能分享給大家,若有任何不同的經驗和想法也歡迎各位國內外建築人透過留言以及郵件的方式與我討論和分享。這一系列的文章終於完結,希望不會太生硬,接下來也會推出有趣一點的系列文,敬請期待。

2 thoughts on “日本事務所施工階段的設計檢討流程.下篇.跨國合作案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