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build up your own network and abilities before you graduate in Japan?
剛來日本工作的時候,最令我意外的一件事就是:日本的建築學生幾乎每個人都有在課餘時間打工!而且是打好幾份工!想想台灣的建築系學生們光是設計課的繁重課業就消耗了非常龐大的時間,上課以外的時間不是在為了設計課的作業畫圖做模型就是去買材料,如果要在學期間還跑去打工,不是說不可能但是應該比較算是少數的學生有在這麼做。
但在日本,建築系學生平時利用課間及寒暑假等長假前往建築師事務所或是建築設計公司打工是非常平常的事,此外,大部分的建築系學生都身兼好幾份打工,除了建築面向以外,在餐廳、拉麵店、居酒屋或是各種便利商店等服務業打工可謂非常普遍。而且,他們對於單趟花費一小時以上交通時間跑來事務所打工或實習都習以為常,屬於他們的打工地理區間範圍。其實就工作密度較高的實習來說,也有較多從外縣市來的,這些學生們就會像其他外國來的實習生一樣在事務所附近找旅店或是短期租屋住下,進行為期幾周到幾個月的實習。
今年因為肺炎影響,不僅對於就業有了很大影響,對於打工和實習來說也是備受衝擊的,由於居家工作或是服務業被迫關閉的原因,工作機會減少很多。但只要有機會,這些年輕的學生們還是會為了生計以及為了畢業後進社會的準備而到處找尋並投入這些機會。
在日本,想要了解各事務所或是建築設計公司的公司內部文化以及設計發展方式可選擇的方式有三種:①打工➁實習③オープンデスク(Open Desk),我想大部分的台灣人對於打工和實習應該都能從字面上理解其意思,至於Open Desk這一制度可能大家比較陌生,在這裡先來說明這三者的異同之處:
①打工
顧名思義,打工就是按時給薪並支付打工的學生交通費,工時彈性,以學生可行的時段為主。正常來說,打工的收入在日本也是要報稅的。以工作形式和內容來說,打工仔通常是臨時被事務所或是設計公司找來,時間上比較不固定,通常在競圖階段會需要大量的打工學生來幫忙完成手工正模還有做一些3D渲染或是手繪等。平常,其實也會有學生被事務所找來打工,協助正社員完成設計發展所需要的模型或是渲染跟P圖等。通常做得不錯的學生都會被社員記住,並留下聯絡方式,只要有打工需求就會找評價/態度/能力比較好的這些學生們來工作並給薪資。至於想成為某事務所或是設計公司的工讀生,其管道多是來自內部社員自己學校的後輩們,然後同學叫同學,或是經人推薦。比較大的建築設計公司,他們的打工也是要投履歷的(例如:日建設計),比較不像事務所由社員直接找來即可。
➁實習
實習基本上跟台灣的操作方式差不多,但差別在於日本建築師事務所的實習基本上大多數都是不支薪的,或是僅支付固定金額的月薪,而這金額通常都不高,以東京來說可能一個月的正常伙食加交通費都不夠,更別說如果還要付租屋費的話。以工時來說,實習的工時通常與社員差不多,從上午做到晚上,但通常不太會讓實習生通霄,除非隔天非交圖跟模不可。實習生通常至少會有一個帶你的社員,負責指派你工作和帶你了解公司的各種事物,其工作內容依事務所而異,基本上也會有放手讓實習生協助做一個案子的設計發展或提案發想的事務所。由於工作密度較高,實習的過程通常可以比較完整的學到一些東西甚至是技術跟軟體,並了解設計發展的運作方式、公司的內部文化還有大老闆的作風等,都可以有一個相較於打工比較完整的了解。很多學生透過實習來尋求自己未來潛在想求職的事務所或設計公司,留下好的印象的話對於之後入社也會很有幫助。
③Open Desk
這中文我其實不清楚怎麼翻譯較為適切,其原本的用意比較像亞洲文化對於教育的思想,讓想要來「學習」的學生們在一段期間,通常是幾天到幾週,來事務所進行各種工作。由於它的初衷是你想要來我們事務所學些什麼,所以是完全不支薪的,因為你是來學習的,事務所都還沒跟你收學費呢(誤)。這種思想,或許比較偏向拜門求師的概念(?),目的是讓前來的學生能夠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體驗到/學到業界的各種實務。但若真要說,其實它的工作內容跟實習和打工基本沒有太大差異,所以其實很多日本學生也搞不清實習跟Open Desk的區別,因為很有可能兩者都沒支薪。日本的Open Desk機會通常會比實習多,如果你是個比較重視知識、經驗甚過實際薪資的人,且自己經濟上還算可以的話,是可以透過多參加各事務所或是公司的Open Desk來找尋自己未來理想的工作的。
綜上所觀,你是否也發現了這之中那些與自己思想有所衝突之處,對許多歐美遠道而來的學生們來說,他們最無法理解和完全坦然接受的就是「超長工時且不支薪」這件事,在大部分的歐美思想下,即使是實習也應該要視作勞工,畢竟每一個個體,先不論其身分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他也是將他所掌有的知識、技術和時間跟勞力投入於其中,甚至其實也有學生其掌握的技術甚至是高於正社員的,只是實務經驗上相較青澀而已。但,這背後牽涉到的是龐大且深厚的日本文化思想以及產業和學界的運作模式,無法去徹底的顛覆也無法去片面論其正確或是錯誤,反而應該要在這目前既存的現實下先去考量自己所能接受和想要獲得的東西到底是什麼,自己願意為這目的所付出和交換的是什麼,勞力、時間、技術、知識、人脈等,再從中做選擇。
或許,以我們非從小在日本受教育的人們來說,可以因此而看出日本建築產業和文化的問題,有些人或許會苦笑這就像是一個日本所謂的社畜養成,但其實反過來說,日本也會從他們的思想、對工作抱有的精神態度和經驗中,來看到台灣建築產業的一些問題,一切都是互相的。因此,我想我們這些在海外工作的人們,更應該要試著去站在一個更客觀或是更高一點的角度去練習相互理解,然後從中去想有沒有一個更好的方式來改善台灣的建築業界被看到的問題,或是反過來多和日本公司裡的其他社員們交流,用自己的思想和力量來漸漸為日本的業界鬆綁。我想,文化交流是可以促進產業往更好的方向去發展的,只要願意多傾聽、多思考,也多分享,建築業界的未來,不論是哪個國家,都可以在所謂的實質技術以外的業界制度或文化層面去有所進步。